“我是受害者,一亿美金瞬间就没有了。”
香港市场从来不乏股神,
但若说起女股神,
香港人第一个想到的会是刘央。
在多起漂亮的投资战役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,
刘央被冠以“女巴菲特”“中国女股神”等称号,
可见业界对其评价之高。
外传她有个别名叫“牛央”,
一是她做事认真像老黄牛;
二是她属于常预期牛市的乐观派;
还有种说法是她很牛气。
▼
刘央出生于书香门第,
父亲在出版社工作,
母亲则是一名医生。

她从小就耳濡目染,
对文学特别感兴趣,
“骨子里有点文艺范儿,挺小资的那种”。
当时她的梦想是能成为文学家或者诗人。
▼
高考的时候,
刘央的第一志愿是北大西语系,
但却没有达到西语系的录取分数线,
最后被中央财经大学提走了档案,
成为中央财大第一届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,
就这样误打误撞与金融结缘。

▼
1988年,刘央毕业于中央财政金融学院,
是该校第一届国际金融专业的毕业生。
毕业后,她加入中信集团,
在那里结识了中信前董事长王军。
▼
28岁那年,
刘央被中信集团公派至澳大利亚,
管理中信集团与Hambros Bank
在当地合资的一只中国基金。
在澳大利亚的那些年,
刘央工作之余,
攻读了投资应用学专业,
这为她的投资生涯,
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。
▼
2001年2月19日,刘央落地香港后不久,
中国证监会宣布境内居民可以交易B股,
B股暴升,刘央在6个月之间大赚3倍走了,
因此一举成名,
2006至07年,她为投资人赚得两倍收益,
赢得“女股神”的光环。
经历了三年的挣扎,
谈到如何选择投资标的,
她认为需要看两点:人和市场,
“过去这些年我赚到的钱,
80%是因为看对了人,市场只占 20%。”
▼
和传统基金经理西装革履、
言行克制的刻板形象不同,
平日里的刘央总是一头飞扬大卷发搭配色彩鲜艳的中式服装,
一出场就戏剧性十足,
一言一行都透露着北京大妞的豪爽气。
2011年9月多次指出“投资者如有钱在手,
就应该闭着眼买货,
并保证一年後赚钱”,
而9月13日於港交所公布的股权变动情况显示,
由她主理的基金却於9月9日大举洗仓,
持股量变为零股,
堪称唱多做空之经典。
▼
2011年到2014年对刘央而言是艰难的三年。
重仓民企股的刘央遭遇对冲基金做空,
西京中国基金连续三年跑输大市,
2013年,刘央更是误踩“地雷”中金再生,
令她旗下基金损失7亿多元。
2015年中金再生由香港法院宣布清盘,
关于刘央的质疑声扑面而来,
香港媒体甚至送她“灯神”的称号。
这三年的艰难时光
让刘央看到了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,
她曾被对冲基金狙击,
“一亿美金瞬间就没有了”。
“咱也不过只是人家一棋子儿,
我这十年,就悟到这么点东西。”
刘央叹了一口气。
▼
她将这三年的投资生涯总结为
“很有意思的故事”,
并相信市场“还在演化,还没有结局”
这段有意思的故事很可能成为好莱坞的新剧本。
“美国派拉蒙副主席对我的故事特别感兴趣,
想让《大空头》的编剧写我的故事,
我的故事都流传到好莱坞了。”
刘央兴致勃勃地说道。
▼
在二级市场的历练20余年后,
2015年8月,
刘央家族正式发起成立了中国文化和娱乐产业基金,
开始介入影视业一级市场,
中国文化和娱乐产业基金一 期投资金额10亿港元。
那个当年梦想当诗人的刘央,
最终以另一种身份回归了文学和艺术。
刘央忍不住感叹,
“人生啊,
就是你想不清楚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干什么的。”
▼
女巴菲特,女股神,最有权势的女性,
这些称号会让人觉得刘央是一个十足的女强人,
但刘央笑着说,
“如果没有我先生,我肯定就要成为剩女 了。
▼
事实上,
刘央在过去10年可以说超越了巴菲特,
尽管她的股票规模远远不如巴菲特偏爱的蓝筹股。
刘央的看法是:“我51岁,他86岁;
我的年复合收益率是每年30%,他没达到;
我的收益在过去15年翻了7倍,
这是个奇迹吗?是的。”
版权声明:转载文章仅用于投资参考交流,版权归作者本人。除非确实无法确认,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。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,若涉及版权问题,烦请致电028-68633099联系我们。
